长期以来,好的茶叶都是用锡器包装。锡罐储装茶叶,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茶叶长期保鲜的更佳器皿。通常使用纸制茶罐和铁皮茶罐储装茶叶,因密闭效果差,茶叶保鲜很短暂。特别遇到高湿、高温或干燥气候,茶叶变质更快。试验证明:茶叶在潮湿的空气中暴露一小时就会吸足水分,发软变质。因此,使用纸制或铁皮茶罐储装茶叶,想保住茶质不变是不可能的事。但锡茶叶罐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难题。用它储茶可长期保鲜,有效避免营养流失和口味变化。锡没有金属异味,而普通金属茶罐都有异味;纸罐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粘合剂也有气味,甚至有有害气体,而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收异味的特点,因此并不能保证茶叶不受污染,更不可能让茶叶保鲜。而根据不同茶叶的储藏特性,锡罐又可以针对性改变制作工艺而保留不同茶叶的特点,同时不损失锡的一些好的特性。例如云南的普洱茶(生茶)储藏要求通风,自然发酵,因此盛装普洱茶的锡罐就不利用其密封性,而保留锡的保鲜、环保、精美高贵特性。历史证明:1745年,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,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,船上370吨茶叶浸没海底,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。定制的锡器,多为茶道具,常常参与的,根据的喜好进诗歌词绘画的创作。锡器机构
了解老锡器,不妨从金属锡开始。锡是一种银白略泛珍珠色的金属,是世界上古老的金属之一,有人称其为“史前金属”。地壳中平均含锡为0.004%,锡的矿床分为脉锡矿床和砂锡矿床两大类。脉锡矿床为厚生矿而砂锡矿床为次生矿。锡有两种同素异形体——灰锡和白锡。我们通常所说的锡是白锡。灰锡的密度5.85克/立方厘米,属等轴晶系的半导体,白锡的密度(比重)为7.3克/立方厘米,属正方晶系的金属,其结晶转变温度为18℃,白锡温度低于13.2℃开始转变为灰锡,但转变速度极慢,当过冷至-30℃时,转变速度达到大值。据说有一年冬天,俄国彼得堡的队上发下了冬装。可奇怪的是所有的衣服上都没有纽扣。沙皇雷霆震怒,要拿监制冬装的大臣问罪,大臣不服,亲自到仓库查验,结果所有衣服上的锡制纽扣全都不翼而飞。这件事被一位科学家知道,他向沙皇解释说,这些衣服上原来都是有纽扣的,只是锡制的纽扣在低温下发生“病变”了。为了证实科学家的论断,在皇宫花园的石凳上放了一把锡壶,几天后,锡壶变成了白色的粉末。这是因为彼得堡冬天的气温经常在零下45℃,锡制的纽扣自然要发生晶形转变。锡器机构刘老艺人来道,口营业锡器后,收徒传艺,使道口锡器店日渐增多。
而那些担着锡炉四乡游走的打锡匠,多是一位师傅带着一名小徒做帮手。师傅背着两块铸锡板和备用锡锭,手中提着T形和J形两个砧具,在走街串巷时有意让它们相撞,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,权作独特的招商音符。此外,还不断喊着:“谁打锡壶啵?”小徒弟则挑着小型桐木风箱和简易化锡炉等工具担子。当然,也有一人独干的,挑着风箱锡料和化锡的炉子。若有哪家需要打锡壶,在庭院中或大门巷道旁,支起炉子便可干起来。对于那时的人来说,锡吕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,也是重要的礼器、祭器。城内大户人家几科都置有“房内九件”和“厅堂九件”,诸如斗灯、果盒、花瓶等。每当有女出嫁,嫁妆中也必须有锡器,而锡器的多少及优劣,又直接关乎娘家的体面,关税新嫁娘在婆家的地位。
“有的官员还特意购买点锡器制品进供于皇上”。由于道口点锡闻名于世,1915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物展览会上展出。1930年又展出于北京全国土特产展览会。解放后,道口几家锡器店组成合作组,1967年并入县五金厂,每年约为省外贸局及广州宾馆订做约3000公斤锡器。1975年点锡老艺人李祥深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美术代俵大会,受到朱德等国傢领导的接见;后又多次到北京、广州和省、地区出席座谈会以及出口商品展销会。展出的产品受到国内外欢迎。大神们知道那里有修锡器的吗?
民间锡器的普及始于宋代,彼时锡器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打锡器是当时重要的民间手工艺,堪称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热门行当。吴自牧《梦梁录·铺席》有“……向者杭城市肆名家,有……官巷北金药臼楼太垂药铺、胡家冯家粉心铺、染红王家胭脂铺、淮岭倾锡铺……”的记载。民间打制锡器,以个体开店或游走乡里为主要形式,成规模的作坊很少。
锡器店多为临街而设,亦铺亦坊、设施简陋,木制橱柜(架)摆有成品或半成品锡壶,柜台外即是作坊。一般顾客可洽买成品,也可现场按样加工,如是旧器翻新,讲好差价互补,亦可照做,经营手法十分灵活。这些店铺一般都有名号,例如“聚盛锡店”“兴盛锡店”“同兴锡店”“和成锡铺”等。锡器是锡工艺品发展的高峰,在文人墨客的案头,锡器不单单是一件实用器皿,拥有了更多的装饰意味和文化内涵。锡器机构
刚涨了工资,准备入手一套锡器的茶罐和一套杯具,有了解的朋友来聊聊。锡器机构
据亨利王尔《古代中国闻见录》卷记载:“1514年(正德九年)1月6日,安德鲁葛沙列斯(AndrewCorsalis)致鲁伦初美德旗公爵(DukeLorenzodeMedici)书,谓‘中国商人,亦涉大海湾,载运麝香、大黄、珍珠、锡、瓷器、生丝及各种纺织品……,至满刺加贸易。”’可见明代中后期,锡器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,至少已经有商人将其携带出洋,用于海外贸易。只是此间锡器贸易的多寡,尚无资料可予说明。
入清以来,一方面文人锡壶承明代之余绪,仍旧取得了不俗的成就,另一方面,民间日用锡制品造型也获得了充分的自由。清代初期至中期,文人锡器仍旧倍受士绅阶层的青睐,涌现出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和锡作高手,他们在锡壶制作工艺、材料、装饰等方面,都有一些崭新的突破,制作了一批独具创意的锡器精品。清代承明制锡壶工艺的位名家是沈存周。 锡器机构
深圳市廖达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专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,发展规模团队不断壮大。公司目前拥有较多的高技术人才,以不断增强企业重点竞争力,加快企业技术创新,实现稳健生产经营。深圳市廖达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锡器工艺品,茶具酒具,奖牌奖盘,茶叶罐,坚持“质量保证、良好服务、顾客满意”的质量方针,赢得广大客户的支持和信赖。公司凭着雄厚的技术力量、饱满的工作态度、扎实的工作作风、良好的职业道德,树立了良好的锡器工艺品,茶具酒具,奖牌奖盘,茶叶罐形象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认可。